当前位置:首页 > 塔罗 > 正文

驼峰航线飞虎队

本文向给大家分享驼峰航线相关知识,同时小编也会对驼峰航线飞虎队进行解释,如果能解决您在驼峰航线方面面临的问题,请收藏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丘吉尔战斗

卢沟桥事变,预示着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然而,短短的一年,泱泱大中华半壁河山尽失,“落后就要挨打”再一次得到了诠释。武汉会战后,中国的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不仅要有坚定的信心和充足的人力,还要有先进的武器装备。

自日军发动侵华战争,以及强驻法属殖民地(今越南),中国与外界联系的国际运输线陆续被切断,唯一剩下的“大动脉”就是滇缅公路,这也是日军南下作战进攻缅甸的主要原因。尽管滇缅公路最终失守,但其背后的隐情却耐人寻味。

在英国的战略中,缅甸、香港的地位远比新加坡、马来亚低许多,但对中国来说,缅甸一旦丢失,“大动脉”被掐断,没有国际援助的中国抗战,仅能维持3个月。于是,提出8万远征军入缅作战,却被丘吉尔等人以各种理由婉拒,这是为何?

首先,虽说大英帝国渐渐衰弱,又面临着德国的威胁,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英国在远东最大的基地——新加坡陈兵10几万人,又有“Z舰队”护航;再加上美国的支持,日本就是再猖狂,也不敢和英、美两国叫板,不需要中国帮忙。

其次,丘吉尔等人从骨子里就看不上“日渐崛起”的日本,更瞧不起各方面都落后的中国。在他们看来,日军的实力不行,中国军队的战斗力就更不行,一旦打起来,很可能成为英军的负累;甚至傲慢地认为,中国抗战的成败与否与其无关。

更关键的是,丘吉尔担心中国军队进入缅甸,很有可能触及英国在远东殖民地的利益;一旦抗战胜利后,待在缅甸不走的中国军队,将是一件很难处理的事情。在他看来,即使将缅甸丢给日本人,战后还能以战胜国的身份,重新要回缅甸。

说白了,就是不顾中国安危,宁肯丢掉缅甸,也休想插手英国事务。这种战略上短视和自私的做法,立刻遭到罗斯福的反对。一方面,中国的抗战牵制了大量日军,才使得美、英两国集中力量去对付德国,实现既定的“先欧后亚”战略;

另一方面,中国远征缅甸,既维持抗战需要,又能阻止日军以此为前进基地进攻英属印度;更何况,英国根本派不出太多的兵力,而中国有的是人。迫于美国的压力,英国与中国正式结为军事同盟,并拟定由中国方面派遣3个军入缅作战。

1942年1月2日,根据“阿卡迪亚会议”形成的决议,盟军成立中国战区,指挥中国、越南和泰国的盟军部队。同时,还成立了西南太平洋战区,由英国人韦维尔担任司令,而对中国至关重要的英属缅甸,自然也就划在英国人的作战区域。

说起韦维尔这个人,可以用“逃跑司令”来形容。在非洲担任中东英军司令,被隆美尔赶到远东,在新加坡损失13万人,又在荷属东印度损失8万人,最后到了缅甸;曾任印度总司令、美英荷澳四国联合指挥司令、西南太平洋战区司令。

尽管是一路败仗,却稳坐司令位。他和丘吉尔一样,对中国人存在很大偏见,就在中、英两国签署《共同防御滇缅公路军事协定》的3天后,他以补给不足,不能为太多的部队提供保障为由,暂缓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入缅时间另行通知。

日军从泰国分3路向缅甸进攻,在当地人的帮助下,他们很快占领了毛淡棉,前方就是无险可守的仰光。现在,不仅中国方面着急,而且英国人也着急,双方再次商定中国出兵。就在中国远征军第5、第6军10万人准备入缅时,又被韦维尔叫停。

战局到了危急时刻,既挡不住日军进攻,又拒绝增援的韦维尔,到底想干什么?就连一贯抵触中国人的丘吉尔,也无法忍受地质问道:“中国人在孤立无援且装备低劣的情况下,坚持抗战了那么长时间,我们呢?为何不欢迎他们的援助?”

韦维尔辩解称:“依靠印度和澳大利亚调来的援军,足以应付日军的进攻”,并亲自赶往仰光调兵遣将。随着新加坡的沦陷,缅甸的英军毫无斗志,撤退是他们唯一的选择,而澳大利亚为保卫本土拒绝增援。这时,韦维尔想到了中国人。

令人气愤的是,他在向重庆发出“仰光危机,请速派第5军入缅”的紧急电报后,韦维尔再次“跑路”去了印度。从北非到印度,从新加坡到爪哇岛,又辗转缅甸再次跑往印度,如果不是在英帕尔地区拦阻日军,估计这位“逃跑司令”还要跑。

1941年12月,日本南下作战可谓是“顺风顺水”,短短3个多月整个东南亚地区大部分落入敌手,特别是对中国战场举足轻重的滇缅公路,也随着日军攻占缅甸仰光而彻底被封死。这其中,少不了当地人的“帮忙”,他们为什么这么做呢?

这还要从其 历史 上曾3次被英国武力征服之后说起。作为“稻米之国”的缅甸,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却要忍饥挨饿,因为超过60%的大米运往英国;缅甸人饱受了近100年的殖民统治,在英国人、印度人的双重压迫下,过着苦难深重的生活。

二战爆发后,英国无心管理远东的殖民地,缅甸人也看到了民族争取独立自由的希望。他们提出愿意合作,共同抗击法西斯侵略,在取得胜利后给予缅甸独立,但遭到了拒绝。于是,他们和印度圣雄甘地一样,采取“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著名的《大西洋宪章》出台,提出所有民族均有自由选择治理方式的权利,缅甸人再次看到了希望,却依然遭到丘吉尔的拒绝,甚至罗斯福也不支持。走投无路的缅甸人,转而寄希望于日军能够帮忙,将英国人赶出去。

这让日本人格外高兴,他们一面“支持缅甸人民的民族独立运动”,一面积极准备发动缅甸战役。这时的日军,俨然就是当地民众眼中的“解放者”,他们为日军带路、提供粮食、搜集情报,甚至拿起武器袭扰英军后方,加速了战役进程。

日军进攻缅甸,让当地人痛恨英国人的情绪全面爆发,并波及到中国远征军。在他们看来,“敌人的朋友也是敌人”,中国人到缅甸无疑是在维护英国的殖民统治。因此,远征军所到之处很难得到当地人的理解和支持,甚至常常受到“敌视”。

这也是中国远征军第一次远征失败的主要原因。总之,由于丘吉尔的自私,导致维系中国抗战的“大动脉”——滇缅公路,中断了2年零8个月,只得依靠飞越喜马拉雅山的驼峰航线,但代价是巨大的,有1500架美军运输机坠毁在这条航线上。

未完待续,欢迎留言并一起讨论。

ng> 参考文献: 《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 历史 ”//学习 历史 ,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纪录片驼峰航线第一集

1941年底,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为了迫使重庆国民政府投降,对香港和仰光实行轰炸,接着又切断了滇缅公路,使大量的援华物资无法运进中国。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为保证二战亚洲战场上对日作战的军备物资,中美两国决定联合开辟新的国际运输线。于是诞生了举世闻名的“驼峰”航线。
1942年6月2日中美两国代表在华盛顿签署了《中美抵抗侵略互助协定》(亦称《中美租借主体协定》),中国正式成为租借协定的受援国,这是“驼峰”航线开辟时的外交背景。 中美租借协定是中美双方达成的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援华协定。这一协定以双边互助的形式,既为中国无偿获得美国大宗军事援助提供了充分的法律依据,又规定了中国须向美国提供“回惠租借”的义务。同时,协定在第五条中实际表明中国在抗战中消耗掉的租借物资是不必、也是无法归还的。因此这一协定的签订,使中国正式成为美国租借物资的受援国,同时也标志着美国成为抗战后期援华的最主要国家。
最初,美国的援华物资主要是通过设在美国的“中国国防物资供应公司”(China Defence Supply Co.)和国民政府设立的“西南运输总处”所辖的“滇缅公路”来营运的。但是随着日军攻陷缅甸,“滇缅公路”被切断,美国援华物资的营运受到阻隔,中美两国才又联合开辟出第三条运输途径——“驼峰”航线。
起初,滇缅公路被用来运送军事用品,汽油和其他货物。在4月和1942年5月,日本占领缅甸,有效地切断滇缅公路。为了保持国民党政府所要求的战略物资的不间断供应,美国和其他盟国领导人同意进行一个持续的空中补给工作,由美国陆军航空队负责。在1942年7月,美国陆军航空队一个新的航空运输司令部成立,由威廉·腾纳尔(William H. Tunner)上校指挥,组织空运和提供后勤支持。大多数的人员和设备来自美国陆军航空队,也有英国和印度的英联邦部队,缅甸劳工团队和中国国民航空空运科。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