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同样的产品,有人可以销售过千万,有人却一个也卖不掉;
同样是创业,哪怕商业模式一样,有人可以获得投资者的青睐,有人却门可罗雀;
写相似的文案,有人可以阅读量瞬间过十万,有人的读者却寥寥无几;
在职场打拼,有人可以轻松得到领导的重视,有人做再多也没有存在感。
成功者是怎样对他人产生影响的?
你可以像他们一样改变和说服他人吗?
30年前,《影响力》作者西奥迪尼提出影响力六大武器:“互惠、承诺和一致、喜好、社会认同、权威、稀缺”,告诉我们应该说什么做什么去说服他人,被誉为“影响力教父”。
30年后,他揭露了“影响力第七大武器”:在《先发影响力》里,营销领域30年来真正具有创新性的概念——先发影响力。通过先发影响力的两大武器:注意力和联想,在传递相关信息前,就能够抓住别人的注意力,开口之前就奠定胜局。
西奥迪尼在《先发影响力》告诉我们“引导注意力”会影响选择,让我们了解说话行事的最佳时机,掌握“注意力转移的艺术”,将影响力的功效持续放大。
因为在很多时候,最有可能决定人在某一环境下所做选择的因素,不见得是那个最明智的建议,反而是那个在决策当时受到了更多关注的东西。
而引导注意力这一方法,为了获得目标行为,不一定要改变对方的观念、态度或体验,只要改变决策瞬间当事人脑袋里的重点就行了。
如果营销人员先主动设置一个“开关”,问受访者是否认为自己乐于助人,就能极大地提升调研参与度。
世界上有很多的影响力“开关”,他已经发现了很多,你自己也需要发现和善加利用。具体如下:
多年来,每当进行大项目招投标时,客户经常大幅砍价,要求减少10%或15%的费用。这让我做咨询业务的同事很沮丧,因为他一直不愿意给预算注水,提前把砍价的部分放入报价。
所以到最后,如果他答应降价,利润就会变得很薄,几乎赚不到钱。如果他不答应,要么丢饭碗,要么弄得工作伙伴甩手而去,因为他一开始不愿意在价格上耍手段,同伴们本就不太高兴。
在一次提案会期间,他偶然想到了一个能永远摆脱这一困境的主意。
在做完基本陈述,还没公布费用为75000美元之前,他开玩笑地说:“我可不会为了这个向你们索取100万美元的!”
本来正在研究提案的客户抬起头来,说:“行,没问题!”会议接下来的环节,再没有人提到报价问题,最终双方顺利签订了合同。
我的同事说,为工作设定明显不现实的价格锚点并不总能成功拉到生意,因为成交还牵涉到其他很多因素,但这么做几乎次次都扫清了砍价的障碍。
【我的评论】这种开玩笑形式说出的大金额虽然不切实际,但设定后,会让别人觉得真实报价并不贵。说明了锚点策略在开玩笑时候也仍然有效。
故事2:爱冒险调研和提供邮件地址
一个调研中发现的“开关”。
需要进行调研的消费产品是一种新的软饮料,受访者必须答应提供电子邮件地址,才能接收获取免费样品的指令。
研究者首先拦下路人,问他们是否愿意为换取免费饮料提供自己的电子邮件地址。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只有33%的受试者自愿提供了联系方式。
事实上,正是考虑到对计算机欺诈的大量负面宣传,第一组里有2/3的受试者都拒绝提供自己的电子邮件地址。毕竟,这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人唐突提出的请求,这样的情况很明显需要谨慎对待。
研究者又拦下另一批人,抢先提问:“你认为自己是个爱冒险、喜欢尝试新东西的人吗?”几乎所有人都说是。于是,75.7%的人提供了自己的电子邮件地址。
首先,研究者询问受试者是否认为自己爱冒险时,97%的人(72人里有70人)都做出了肯定回答。每个人都是爱冒险的人,这个想法本身就很滑稽,是根本不可能的。可当使用这种单方面引导提问,问他们是否属于某一类型的人时,几乎人人都觉得自己并非例外。
其次,如果问受访者是否认为自己爱冒险,有可能提升其参与意愿。
可经过单方面引导提问,从而关注到自己爱冒险的一面后,第二组人在完全相同的情况下,忘记了谨慎原则,贸然做出了一个可能很愚蠢的选择。可见,引导人做出决定的因素,往往不是最明智的建议,而是刚好在此时被灌输到他们脑子里的东西。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是注意力引导的残酷性,它不光提升了对聚焦点的关注,还抑制了聚焦点以外的其他所有竞争对手,即便那些被抑制的方面同样非常重要。
【我的评论】我们写文章文案的时候,也许也可以在开头写一段自评或调研。
故事3:心理治疗中的重型卡车
著名心理治疗师米尔顿·埃里克森(Milton Erickson)埃里克森素以在治疗中引入非语言因素著称。
有时候,患者不愿接受埃里克森提出的治疗要点,比如,不做选择也是一种个人选择。
但埃里克森并不会在再次提出这一观点时提高音量,而是借助相反的方式。 他非常善于制造焦点瞬间。他会等待一辆重型卡车攀爬诊室窗外的山坡,在此时再次提出自己的重要观点。
为了与轰隆隆的噪声相配合,他还会故意放低音量。为了听清埃里克森在说什么,患者只能往前倾斜身子,而这正是表示集中注意力,对所听到的内容有着强烈兴趣的身体信号。他认为,患者为了听到信息而做出的向前倾身的姿势,和信息本身同样重要。
【我的评论】影响力和注意力有关,提高注意力就能改变影响力。但用破坏性的噪声也会有负面结果,比如影响注意力的集中,产生不利的后果,削弱人学习、执行认知任务的能力。
引导客户单方面积极评价
能通过一种廉价的方式,将客户的注意力转移到具体的产品、服务或概念上,从而摆脱这个困境吗?能。只要被关注的项目足够好,比如顾客评价很高。
关键在于,要安排客户把注意力放在这件好的东西上,而不是对手同样不错的替代品上。这样一来,它的优点就可以通过客户的详细审查,得到确认和重视。
已经有一些数据表明,让消费者聚焦在特定品牌上,屏蔽其竞争对手,能够创造实质性优势。
各种组织越来越频繁地采用一种实用策略,要人评价自家的产品和服务,而且只评价自家的产品与服务。身为消费者,供应商经常要我考量、评价这样那样的商业绩效。偶尔,他们是通过电话或邮寄信函的方式来恳请我,但更多时候是通过电子邮件,内容是评价某次消费体验,如最近住过的酒店、做过的在线购物或客户服务互动。
而金融服务公司或电信服务商会定期询问“我们做得怎么样”,要求评估他们所提供的服务。这些请求看起来十分合理,也能够接受,因为它们似乎是打算收集信息,改善消费体验的质量。但顺从这些请求显然也会给那些评价很高的组织带来一项无形的奖励:顾客的注意力集中在了它们最可取的方面,没有去比较其对手最可取的方面。
【我的评论】请用户评论本身,就是一个吸引注意力的方法,需要把这个常规化使用。
故事4:随军记者在伊拉克的价值
2003年3月20日,时任美国总统的小布什下令以美国为首的军队入侵伊拉克。在一连串的快速军事打击粉碎了萨达姆政权之后,这场战争变成了一场漫长、痛苦、残酷的苦行军,美国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人力、金钱和全球影响力作为代价。布什政府最初为打这场仗所提出的理由是端掉萨达姆储存“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窝点,但这些武器连影子都没找到,根本不存在。这个理由没了立足点,于是他们反复修改,加入新的目的,如制止萨达姆对人道主义的侵犯,让伊拉克不再支持基地组织,维护世界石油供应,为中东建立民主堡垒。
在伊拉克战争中,“随军记者计划”是美国政府和各大新闻机构联合决定的产物。这一计划让记者直接加入美军作战单元,在军事行动的过程中,和士兵同吃同住同行。
最终,小布什政府还巧妙地操纵媒体,把公众的注意力从这些不断变化又着实可疑的理由上转移开去,不再考察这场战争的宏观原因,不再跟踪它的每日进程。通过改变全世界最重要的新闻机构在报道这场冲突时为自己设定的任务,小布什政府成功地实现了这样的目标。
由于媒体领导层深受随军记者计划的吸引,他们会更倾向于对军队做出有利的报道,这在记者的培训、选拔和解聘,以及报道发表之前的审核过程当中都发挥着一定作用。在美军入侵伊拉克一年后召开的一场学术会议上,时任美国海军陆战队媒体关系负责人的里克·朗(Rick Long)上校被问及军队为什么支持这一计划。他的回答十分直白:“坦率地说,我们的任务是打赢这场仗。而信息战是战争的一部分,所以,我们要试着主导信息环境……总体而言,我们对结果非常满意。”
【我的评论】媒体就是注意力的引导者,要善于使用媒体和记者。
故事5:正面直视 是谁主导了对话
想象一下,你坐在咖啡馆里喝咖啡。就在你正前方的桌子上,一对男女正在盘算晚上要看哪部电影。
几分钟后,他们选中了要看的电影,出发去影院了。他们离开的时候,你注意到自己有个朋友坐在他们身后的一张桌子旁。你的朋友看到了你,过来和你坐到了一起,评论那对男女先前的对话:“在讨论中起决定作用的,总是一个人,对不对?”你笑着点点头,因为你也注意到了:虽然那男的说话尽量委婉,但明显是他决定了两人的选择。
可朋友接下来说的话让你的笑容僵住了:“那女的声音娇滴滴的,但她一路主导,直至达成心愿。”
【我的评论】在人类的活动中,吸引注意力的元素很多,这种推断出来的因果性,尤其是通过单方面注意力引导所获得的因果性,对制造影响力事关重大。如果对影响力的分析能力不够,反而会搞错主导者。
性刺激吸引注意力
在法国完成过一次小小的研究。研究人员安排了一名诱人的19岁姑娘,走向随机路过、无人陪伴的中年男性,并向他们求助。她指着四个小混混,说自己的手机被这伙人偷了。“您能帮我拿回来吗?”她问。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单独在场的男子不愿意插手干涉是可以理解的。他不认识这位姑娘,而且如果发生争执的话,他一个人也应付不了四个人。事实上,在一号样本中,只有20%的男士回应了年轻姑娘的求助。但是在二号样本中,却有近乎一倍的人按年轻姑娘的要求,参与了争执。
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差异呢?几分钟前,所有的男性都碰到过另一位年轻姑娘向他们问路。只不过,对一些人,姑娘问的是马丁街怎么走;对另一些人,姑娘问的是情人街怎么走。被问及后一位置的男士,在随后事件中的表现要勇敢得多。研究人员曾在早前的研究里得到证据证明,被问及情人街,让男士们想到了跟性有关系的日子:情人节。这种性关联触发了他们的勇气,怂恿他们不顾危险,去赢得漂亮少女的青睐。
用性刺激能轻松唤起中年男性的愚蠢,这样的结果固然惊人,但也指出了一个具有启发意义的复杂因素。光是迷人的年轻姑娘请求协助这件事本身,还不足以让中年男士们去完成它。在切入这个过程之前,必须要预先安排好另一件重要的东西。要先让男士们接触到一个与性有关系的概念,比如情人节,才能促使其采取行动。为了让男人们更容易接受姑娘的请求,必须先有一套“开关”。简单地说,先发影响力必须到位。
【我的评论】这个大家都知道,关键是找到关联性。
故事6:广告的动机和人群选择
经典的商业广告诉求反映了两种相反的动机:融入和脱离。
其一是“别被抛弃”,怂恿我们加入大多数。其二是“特立独行”,怂恿我们不去跟随大众的脚步。
那么,广告机构在什么时候将哪一种诉求植入观众的意识,能取得最佳的效果呢?
我们的分析表明,凡是观众接触到可怕刺激的情况,都应该使用“从众”信息,比方说,当观众在电视上观看动作片时。因为此时他们正把焦点放在威胁上,希望置身集体。但要是观众正在观看电视里的爱情片,发送这种广告信息就是错的,因为情意绵绵的当事者正希望远离人群。
在实验中发现,一条强调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热门度的广告,广告词是“每年有超过100万人次参观”。把这条广告向正在观看动作电影的受众播放时,强烈地激起了他们对博物馆的好感;可向正在观看浪漫爱情电影的受众播放时,却使他们对博物馆的好感降低了。
另一条略加调整的广告强调了博物馆的独特性而非热门度,广告词是“从人群中脱颖而出”。它具有相反的效果。独特性广告在观看爱情电影的观众中大获成功,但在正观看动作电影的观众里特别失败。
【我的评论】理解两种动机,分别设置不同的文案主题很关键。
故事7:个性化信息触发商业诉求
毫无疑问,有关自己的信息是一枚极为强大的注意力吸铁石。
先发影响力的衍生后果很明显。在个人健康领域,如果收件人收到一条专门定制的和自己相关的信息,引用了他的年龄、性别或健康史,就更有可能关注这条信息,认为它有意思,把它当真,记住它,保存以备将来参考。
而所有这一切,都带来了更强的沟通效力。多种情境都对此有所反映,如减肥、锻炼、戒烟和癌症筛查。大型电子数据库、数字化医疗记录、个人通讯设备(如手机等)的不断扩展,令个性化信息的定制与传播日益成为可能,而且越来越经济。
与自己相关的内容可以吸引注意力这一效应也适用于商业诉求。
【我的评论】这也是做测评和晒朋友圈套路经久不衰的原因,因为有个人化信息。
故事8:算命大师
有一天晚上,我参加了一个家庭聚会,可聚会上几乎没有一个认识的人,不免让我觉得有些格格不入。因为与陌生人进行社交互动,是我内心深处的自我怀疑之一,我便开始解读手相,想要融入大家。
我把主人的手掌看了两次,一次是在聚会刚开始的时候,一次是在几个小时后若干杯酒水下肚之后,他想多了解些内情。
在第一次解读的过程中,我向后扳了扳他的大拇指,说:“你瞧,按照我的判断,你可是个相当固执的人。”
在第二次解读时,我又扳了扳他的大拇指,说:“你瞧,我敢说你是个很灵活的人。”
尽管这两次的描述完全相反,可他两次都想了想,承认我所说的完全正确。
我看手相实在太成功了,简直让我自己都好奇。于是我把系统中的所有元素都检验了一番,比如,有时我会把人的感情线当成智慧线来解读。可不管我怎么改变具体的做法,都不影响解读的准确度。
不管是遵照恰当的流程还是违背该流程,只要我揭示对方“内心深处存在自我怀疑”,对方一般都会做出同样的反应,愧疚地点点头。
我意识到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我通过看手相所得出的信息竟然差不多全都是真的!
在看手相的过程中,对面的陌生人总会大感诧异,因为我准确地说出了他们的个人特质。
“太对了!”他们会说,“你怎么看出来的?”我总是靠着高深莫测的微笑来回避这个问题,因为老实讲,我自己也很惊讶。 但如今的我不再为此感到惊讶了。
为什么我看手相这么准,因为这是一种任何人都能掌握的完全正常的流程。
一方面,我们很容易想象一个人手掌上的特点跟他的个性、历史、过去和未来有所联系。
这类解释往往是由宣传各种超自然系统的人提供的。除了手掌的实际特征以外,这类系统也可以建立在任何东西上:星座、身体的气味,甚至脑壳的弧度。
当然,对那些宣称用脑壳弧度算命比用气味更准的人来说,二者间的差异至关重要。然而对受众来说,用什么算命并不要紧。
在上述各种情况下,我们都相信,专业人员利用各自系统里的特殊信息,可以解读我们的个性、过去与未来。
【我的评论】看手相的核心是联系,说的任何话能让用户联系到某些佐证的心理或事实,就会让他觉得准。所以,找到最能联系的,概率最大的话来说,是成功看手相甚至一切算命的根本方法。
故事9:语言联想中文字的力量
几年前,一位白人政府官员用“niggardly”这个词形容自己打算怎样处理收紧的办公室预算,结果收到了大量的投诉,竟逼得他辞了职。这个词的意思是“吝啬”或“花钱缩手缩脚”,但因为它跟“nigger”(黑鬼)的字音和拼写都有相近之处,引发了人们的负面反应。
由于负面联想和正面联想一样容易转移,对沟通者来说,词汇自带的多重语义,有可能是一场美梦,也可能是一场噩梦。
此外,出于一个类似的原因,二手车销售员都听培训师教导过,不要把卖的车形容成“旧车”(used),因为这个词跟磨损、撕裂有关联,而要说成是“二手车”(preowned),它联结了拥有、持有的想法。
同样,信息技术供应商也知道,不应对客户说产品的“成本”或“价格”,因为它们跟资源的损失有关系;相反,应该告诉客户“购买”或“投资”金额,这两个词跟获益的概念相关。
如今,一些商业航空公司的飞行员和乘务员培训项目也特别指出:在飞行之前或期间和乘客沟通时,要避免使用跟死亡相关的词汇:“您的最终目的地”一听就很可怕,要缩短为“您的目的地”,而“终点”(10)也应尽量改为“出口”。
【我的评论】用词很关键,需要有一个本行业的白名单和黑名单。
故事9:外部环境与内在体验
一家咨询公司的项目经理提到有一种客户总部的工作空间给项目带来的效果特别好,那就是位于中央的玻璃墙办公室。
她告诉我,之所以注意到这一古怪的结果,是因为她原本以为,看到形形色色的员工在身边来来去去,会分散房间里方案策划员的注意力,让他们想到不相关的事情上。
事后想来,她误以为玻璃墙办公室这一工作环境中与任务不相关的那些方面,其实跟任务成功高度相关。为了开发出最好的员工激励计划,她和团队需要在视觉上持续不断地接触到将要使用这一计划的员工。
后来,在为客户公司员工设计绩效改善项目时,她认为在视觉上看到对方效果更佳。于是,她决定想办法给自己的团队不间断的低强度刺激,让他们能一直看到客户公司的员工,哪怕是在封闭办公室工作也一样。她团队里最年轻的员工提出了一个便于执行的解决办法,事后证明也十分有效。
在召开现场工作会议之前,团队从客户公司的网站和内部刊物上下载符合要求的员工照片,把照片放大,贴在展板上,将展板斜靠在团队工作的办公室墙边。据说,客户们都很喜欢这个点子,因为他们欣赏顾问们为这份工作带来的“个性化接触”。
项目经理和她的团队把这件事视为一个学习的过程,随着过程的推进完善了这套方法。他们认为,和单纯的大头照相比,员工的工作照片能为项目设计团队带去更好的效果。
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们使用非常聪明的办法,对“环境里的背景线索能引导人的思考方式”这一心理学知识加以运用,取得了可喜的效果。最激励人的地方则是,他们没有受制于不利的现实,怪罪任务环境不够理想,没有合适的联想线索。相反,他们选择改变现实,为任务环境注入更多有帮助的变量,自动激活想要的反应方式。
【我的评论】环境里的背景线索能引导人的思考方式,特别是人的线索。所以,照片其实用于优化环境的一个有趣的道具。有些办公室里面放了乔布斯和比尔盖茨。
故事10:咳嗽破坏的艺术表演
你有没有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呢?
去观看艺术表演,可另一位观众的大声咳嗽却搞砸了它。
各类表演者,包括舞台剧演员、歌手、音乐家、舞蹈家,都讨厌噪声,哪怕是一声咳嗽。除了噪声会令人分心以外,还有另一个原因:它具有传染性。这一点不光有着确凿的科学证据支持,艺术家们更是给予了最激烈的证词。作家兼编剧罗伯特·阿德里(Robert Ardrey)形容过剧场里的一连串攻击是如何出现的:“观众里有个人发出了可怕的咳嗽声,然后咳嗽声蔓延开来,整个剧场变得像是疯人院一般,演员们火冒三丈,编剧躲进了最近的酒吧里。”
不光在表演人员聚集的场合能看到这种蔓延效应。有两百多人出席一家报社的社评人晚宴,房间一角响起了咳嗽声,这股声浪迅速蔓延,每一个人都被它传染了,主办方不得不让所有人撤离,包括时任美国司法部长的珍妮特·雷诺(Janet Reno)。尽管对房间做了严格的检测,但人们并没有找到咳嗽大爆发的外部原因。
外部世界的某些特点很容易将我们的注意力引导到内部心理特征上,比如特定的态度、信念、特质、回忆或感觉。这种焦点转变有着某些间接影响:在那一瞬间,我们更容易将自己关注的因素看得更重要,认为它主导了因果,并采取与之相关的行动。
【我的评论】咳嗽、打哈欠好像是个神奇的开关,会传染。要想办法避免第一个人的发出。
故事11:积极情绪对考试的影响
艾伦并不比我们其他人更聪明,但是特别擅长参加标准化考试。
他认为,自己在考试上的相对成功,主要得益于两件事。
首先,他读书的速度特别快。读研究生的一年前,他参加了一个培训班,学会了如何快速浏览书面材料而不漏掉重要内容。这让他在GRE考试上获得了可观的优势,因为在当时,GRE考试的分数是由学生正确回答了多少道题目来决定的。艾伦意识到,运用速读技巧,他在第一次通读试卷时就能解决试卷里的大量简单题目,立刻给出答案。他先通过这样的方式把简单的题目做完,接着再回过头去对付棘手的难题。其他学生总是一道题做完再做下一道,很可能长时间地卡在难题上,从而遭受双重损失:第一,回答错误;第二,浪费了时间,来不及回答后面那些简单的题目。不过在那以后,包括GRE在内的大多数标准化考试都做了重新设计,速读技术无法再带来竞争优势了。所以,现在的考生已经没法享受到这种好处了。
其次,在参加任何标准化考试之前,他都会系统地花些时间“让心理充分预热”。考场门打开之前,他不会像我那样临时抱佛脚,手里拿着笔记,想尽量把所有拿不准的信息都塞进脑子里。他知道,把关注点放在他还拿不准的材料上,只会提升自己的焦虑。
相反,他有意识地将这一关键时段用在平抚恐惧上。同时,他还会回忆自己过去在学业上的历次成功,列举自己真正的强项,培养自信。他相信,自己的大部分应试优势,都源自恐惧减少和信心提升。“你害怕的时候,脑子就想不清楚了。”他提醒我说,“再加上,你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也就更能坚持下去。”
他能为自己创造出理想的精神状态,因为他理解了该把注意力放在什么地方,他懂得在考试之前几分钟这么做能获得先发影响力。他很擅长制造关键性的瞬间。
所以,艾伦在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比我们其他人更聪明。这是一种特定类型的聪明:一种战术性的智力,能让自己把“害怕会使成绩变差,而获得信心能提升成绩”这种一般性的知识具体地运用出来,达成有利的结果。这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智力。
【我的评论】通过积极情绪的策略,他成为了考试高手。但是具体策略可以运用到工作上。
用心分析,总能找到先发影响力的关键因素
我们都知道,心情好的时候,周围的人和东西看起来就更美好。街上的行人收到一份提高心情的高质量书写纸礼物之后,认为自己的汽车和电视工作得更好了。
我们也知道,晴朗的天气能提升情绪,带来轻率的判断。一项研究表明,在晴朗的天气里,男士先恭维年轻姑娘,再向后者索取电话号码安排约会,其成功率比在阴天里这么做高得多:晴天成功率是22.4%,阴天是13.9%。
提问真的能让听到问题的人获得宝贵的信息。它可以刺激当事人想到原本拥有的知识,比方说,察觉到天气晴朗的时候,我们不光会给眼睛戴墨镜,还会给心理戴暖色眼镜。这一知识在意识里的地位原本不够明显,而一旦其成为焦点,就改变了一切。
因此,从自我纠正机制的层面上说,我们可以找到先发影响力核心原则的另一验证源:重新引导注意力的做法,往往能让人即刻进行大规模调整。
【我的评论】学会提问,也是散播影响力。
故事12:越是让人清晰感知到构建好的关联,植入广告的效力就越大
植入广告,即偷偷摸摸地将消费品插入电影或电视节目的情节中的广告,已经潜入我们的生活好长时间了。近100年来,好莱坞制片公司都设有专门的办事处跟厂家商谈植入广告事宜,并从中收取费用。同样,几十年来,要是厂家希望电视节目里的角色使用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也会给制片人付钱。对大受欢迎的演员或者虚构人物而言,按这种方式支付的报酬尤其可观。厂家支付大笔资金,换取关联权:让受欢迎的人物伸出手拿可乐、开雷克萨斯车、吃士力架。
这种强行建立联系的市场近年来已经膨胀到了数十亿美元的规模,大部分广播广告公司都采用这一做法;而在音乐、舞台剧和电子游戏领域,也诞生了大量产品植入机构负责处理这类业务。很明显,广告机构相信产品植入广告及其创建的联想能发挥作用。他们想的没错,只不过不见得是以他们想象中的那种方式。
许多植入广告从业者相信,越是让人清晰感知到构建好的关联,它的效力就越大。这一观点来自看似牢不可破的逻辑:一段信息越是明显,就越能提高观众注意到它、受它影响的概率。这种认识得到了证据的支持:产品植入的位置越是突出,按广告行业测量成功的标准,即观众的记忆度来判断,也就越是有效。
跟不太明显的展示位置,比如品牌只是出现在画面里,没有报名字,或者只是由角色提及,没有相应画面比起来,最引人注目的展示位置,即品牌既出现在摄像机里,也由角色大声提及,带来了最大的辨识度和回忆度。
【我的评论】植入广告的方式,还是要巧妙的关联和注意力的引导。
故事13:太过疲惫时,会有情绪性选择
在精神疲劳损害了人的全面分析能力以及抵挡诱惑的能力时,乘虚而入的不光只有电视购物节目。睡眠研究人员指出,在对炮兵部队进行现场测试时,得到了充分休息的部队经常违抗命令,不愿意朝医院或其他平民目标开火。但熬了24~36小时不休息之后,他们往往会无条件、无质疑地遵守上级指示,对任何目标都更乐意开火。
同样,在刑事审讯中,经历了长时间精疲力竭的盘问,就连无辜的嫌疑人也难以抵挡审讯员敦促其招供的压力。典型的审讯往往在一个小时里结束,而逼出虚假口供的盘问则平均持续16个小时,这就是原因所在。
除了疲劳,还有无数其他的条件能妨碍人们意识到并矫正自己潜在的愚蠢行为倾向。
事实上,如果一个人急急忙忙、超负荷运作、心事重重、太冷漠、压力太大、心不在焉,或者是阴谋论爱好者,愚蠢倾向都有可能占上风。
【我的评论】避免自己做蠢事,在做决定时候,要选个适当的时机。双十一从半夜0点开始,也有可能是利用了部分精神疲惫的人,做出了愚蠢购买行为。
故事14:预先设置锚点的影响力
赶在对方做出反应之前说一些、做一些正确的事情,有可能让他人朝着我们希望的方向行动:
如果想让他们买一盒昂贵的巧克力,可以安排他们写下一个比巧克力价格大得多的数字。
如果希望他们选择一瓶法国葡萄酒,可以在他们拿定主意之前,让他们接触法国音乐。
如果希望他们答应试用一种未经检验的产品,可以先问他们是否认为自己爱冒险。
如果想说服他们选择一个十分受欢迎的项目,可以先给他们看一部惊悚电影。
如果想让他们对我们更热情,可以递给他们一杯热饮。
如果希望他们更乐意出手相助,可以给他们看几个人紧靠在一起的照片。
如果希望他们更注重成绩,可以提供一幅赛跑选手获胜的照片。
如果希望他们展开周密的评估,可以向他们展示罗丹《思想者》雕像的照片。
请注意,在一种环境下说什么、做什么才合适,取决于我们希望对方做什么
这种特定的针对性与成功的沟通者选择的影响力“开关”相一致。它们先发制人地将接受方的注意力引导到了跟沟通者的具体目标积极相关的概念上。 说到底,所有沟通者的目标都是让受众说“行”。
【我的评论】要善用想象力,找到事物之间的关联性,巧妙布置后来进行放大影响力的锚点安排。
故事15:免费样品的促销秘密
互惠原则的先发力量会影响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购买习惯。有一项研究考察了一家糖果店的顾客,如果进店时得到一块赠送的巧克力,他们下单购买的比例会提高42%。据来自零售巨头好市多(Costco)的销售数字,其他类型的产品,如包括啤酒、奶酪、冷冻比萨、口红,也会因为免费样品而出现销量的大幅提升。
希望借助互惠原则施加先发影响力的请求者,必须做一件看似大胆的事情:抓住机会,抢先赠予。互动一开始,他们要先提供礼物、恩惠、好处或者做出让步,无须对方正式保证给予回报。因为“来而不往非礼也”的倾向根植在大多数人心里,所以相比于传统的商业交换,即唯有当某一行为兑现之后,如签订了合同、完成了购买、执行了任务之后,请求者才提供好处,这种策略往往效果更好。
最初的赠礼或好意到底要具备什么样的特点,才能大幅提升对方还以高水平回报的概率呢?
这类赠礼与恩惠主要有3种特点:为了优化回报,我们最初赠予的东西在对方看来应该是有意义的、出乎意料的、量身定制的。
【我的评论】赠礼的关联性和重要性,需要多考虑,时不时送点小礼物给朋友,商业伙伴是很关键的。
故事16:赠送巧克力和小费
新泽西州一家餐厅向部分就餐者赠送了饭后巧克力,每人一份,是女服务员从篮子里拿出来放到桌上的。
和没得到巧克力的顾客相比,这位女服务员的小费增加了3.3%。然后,女服务员又请另一些就餐者从篮子里挑选两块巧克力,此时,她的小费提高了14.1%。 这么大的差异要如何解释呢?
首先,后一种巧克力礼物是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呈现的,数量翻了倍。显然,这里的意义并不在于它更贵,因为多一块巧克力,成本只多几毛钱。送一份昂贵的礼物往往有意义,但昂贵本身并非必要。 当然,收到两块巧克力,不光是收到一块巧克力的两倍,还更出乎意料之外。
当女服务员采用第三种技巧时,礼物出人意料的特点产生了更明显的影响。她先从篮子里拿出一块巧克力送给顾客,转身走开后又出人意料地回到桌边,向每位顾客赠送第二块巧克力。这样一来,她拿到的小费平均提高了21.3%。 在这些不同的结果里,蕴含着一个教训,其意义远远大于告诉餐厅服务员怎样提高收入。
【我的评论】送礼物的方式不同,显示的意义也不同。当然也是可以借此放大回报的。
送礼求得回馈也是很多路边和尚送卡片的一种模式,不过很多显得非常粗俗,完全不关心人,不说佛语。效果当然是很差。
故事17:快餐店里面的进门赠品和花费
如果提供的好处是根据接受方的需求、喜好或当前情况量身定制的,它就能产生很大的影响力。让我们来看看一家快餐店里发生的情况。
顾客进门时,店方会从两份价格相同的礼物当中选择其一送给他们。如果礼物跟食品不相关,是一个钥匙链,那么这些顾客的花销跟没有得到礼物的顾客比起来提高了12%。可如果礼物跟食品相关,是一杯酸奶,顾客的花销会提高24%。
从纯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个发现令人费解。快餐店在顾客点单前赠送免费食品,照理说会让顾客花费得更少,因为他们不需要再花那么多的钱买吃的了。
虽然相反的结果在逻辑上说不太通,但从心理学上却很好解释:顾客去快餐店是因为饿了。提前赠送食物不仅激活了互惠原则,而且激活的是一个更强大的版本:面对一份满足自己需求的礼物,人们会感到更为强烈的回报义务。
【我的评论】激活对方的回报心理。礼品跟这个人的需求越相关越好。
故事18:动员人们节约家庭能源
我曾做过一项研究,想看看什么样的说辞能最好地动员人们节约家庭能源。
连续一个月,我们每星期向住户发送以下四条消息之一,请他们减少能源消耗。
前三条消息中包含着常见的节能理由:造福环境;对社会负责;节省电费。
第四条信息打的是社会认同牌,它说:跟你同社区的大多数居民都在努力节约能源。
到了月底,我们记下住户们的能源使用量,发现以社会认同为基础的信息实现的节能量,是其他信息的3.5倍。差异之大,让参与研究的几乎所有人都吓了一跳,事实上,大家原本以为,社会认同信息应该是效果最差的。
除了社会认同信息之外的第二个原因是:可行性。如果我告诉业主,节能降耗可以让他们省下不少钱,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真的做得到。毕竟,如果把家里所有的电器都关掉,在黑暗中的地板上蜷缩一个月,我能把电费降到零。可我并不愿意这么做。社会认同类信息的一个很大优点在于,它解决了“能否实现”这一不确定的问题。如果人们得知许多跟自己差不多的人都节约了能源,那么这么做无疑是可行的。它显得现实且具有可执行性了。
【我的评论】从众心理不仅仅是利用社会认同,也说明了可行性,甚至是必要性。以后发短信时候也要善用从众心理。
故事19:演讲的效果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在位期间,有最著名的两场演说,被称为“王者之声”。
第一次是1588年在蒂尔伯里,她向抵挡西班牙海上入侵的英军演讲,打消了士兵们因为她是个女人就无法经受战争严峻考验的顾虑:“我知道自己有着弱女子的无力之身,但我也有一颗国王的雄心,我是英格兰的王!”据说,听罢这番肺腑之言,英军将士喝彩声不断,长官只得骑马冲到士兵中间,请他们克制情绪,容女王继续发言。
伊丽莎白的关联词“但”,把听众的感知从她的弱点放到了可与之抗衡的优势上。“我们的领袖有着国王的雄心”这一主张,一旦得到官兵的接受,就增强了部队在战前缺乏又迫切需要的信心。
13年后,她又在议会的最终致辞里运用了它。当时许多议员对她都不够信任。致辞快要结束的时候,她宣称:“虽然这把座椅上曾经坐过,将来也还会坐上许多更强大、更聪明的王,但不会有谁像我这样热爱你们。”据英国历史学家理查德·卡文迪什(Richard Cavendish)记载,离开大厅时,议员们“深为所动,泪流满面”。她对臣民的热爱,一旦得到接受,连议会里警觉的反对者,也会卸下心理防线。
而伊丽莎白给蒂尔伯里的将士们打气时,没有说“不会有谁这样热爱你们”,因为将士们要的是杀伐决断的指挥官,而非仁慈宽厚的一国之主。她懂得,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影响力,不光应该借用弱点增强后续主张的可信度,还应借用后续主张来消解弱点。在将士们心目中,“弱女子的无力之身”对战场指挥来说无关紧要,只要她怀有一颗“国王的雄心,是英格兰的王”。
【我的评论】在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词汇打动别人,也是取决于内心的认同感和需要。战场上,大家需要女王也有国王的雄心。议会中,大家需要女王对臣民的热爱。
故事20:用2800美元的LV包换往前排2位
越是很少能拥有的东西,我们越想要更多。举例来说,众所周知,如果某种东西在获取时受到一些限制,人们就会为它疯狂。 越限量,越疯狂。
最新款苹果手机上市的当天早晨,电视台新闻频道派记者去采访熬夜排队买手机的顾客。一位排在队伍第23号的女士透露了一些内情,让人大吃一惊。一开始,她排在队伍的第25号,到了半夜,她偶然跟排在23号的人聊起天来。对方喜欢她价值2800美元的路易威登单肩包,于是她抓住这个机会,提出做一笔交易:“用我的包换你的排位吧。”她成功了。在这段颇为自得的故事结束时,目瞪口呆的记者结结巴巴地问:“可是……为什么要这么做呀?”当事人给出了一个生动的答案:“因为,我听说这家店货源不足,我不想失去这个买到手机的机会。”
尽管稀缺性带动欲望的原因很多,关键因素还在于我们对失去宝贵东西的厌恶。毕竟,损失就是稀缺的终极形式,它令宝贵的东西或机会再也无法获得。在一次金融服务会议上,我听到了一家大型经纪公司的CEO介绍导师教给他的一课,阐述了损失的激励作用:“如果你在早晨5点叫醒一个亿万富翁,告诉他说:‘赶紧采取行动吧,你能赚到两万块。’他会暴跳如雷,挂断电话。但如果你说:‘要是不赶紧采取行动,你就会损失两万块。’他一定会感谢你。”
物品的稀缺性不光提高了损失的可能性,还提升了我们对该物品价值的判断。汽车制造商限量生产新车型,在买家的心目中,新车型的价值就提升了。
其他环境下的限制也能带来类似结果。一家大型百货连锁店在品牌促销时设定了购买限制“每名顾客仅限购买X件”,结果跟做了促销但并未设定购买限制的同类产品相比,7种不同类型的产品的销量都翻了一倍多。
【我的评论】以消费者的眼光来看,任何获取限制都提升了物品的价值。要善于使用稀缺性来提升价值。
故事21:巧打“亲人牌”
我想对比大学生及其父母对待一系列问题的态度有什么不同,于是安排这两个群体填写同一份冗长的问卷。找一群大学生来完成这桩任务并不难,我在自己执教的心理学大课上把问卷当成课堂练习发了下去。但想办法让学生的父母也完成问卷就困难多了,因为我没有研究经费,而且成年人参与这类调查的比例很低,通常低于20%。一位同事建议我打打“亲人牌”试试看:如果学生的家长愿意完成问卷,在下一次随堂考试中,学生就能多得一分。
这个方法的效果好得惊人。全班一共有163名学生把问卷寄给了家长,159人(97%)在一个星期内寄回了填好的问卷,就为了让孩子在某一学期某一门课的其中一场考试上多得一分。
但对跟我们没有特殊基因联系的人,能不能借用亲人的影响力呢?使用能先发制人地在意识里唤起亲人概念的语言和意象,或许是一种办法。例如,使用有关家庭的图像和标签,如兄弟、姐妹、祖先、祖国、血脉,在成员里创造出集体感,能提升人为了集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的意愿。一支国际研究团队发现,人极其擅长感受象征的力量,因此这些想象出来的“虚构家庭”能提高人的自我牺牲精神。一般而言,自我牺牲精神是与血缘关系极近的氏族相关的。西班牙曾有两项研究,用“同胞如家人”的概念唤起人们对本国人民的“联盟”感,立刻大幅提升了受访者为西班牙战斗至死的意愿。
【我的评论】如何借助亲人的影响力,这是慈善机构常常做的事情。他们会有一些募集目标,让大家去自己捐款后找亲友来帮忙。其实在任何领域都可能,不一定是要用钱。
故事22: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年报中营造可信赖感
毫无疑问,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有着优秀的基础商业模式,还有着若干独特的规模优势,能为其将来的估值提供令人信服的理由。但令人信服的理由,跟令人信服地提出理由,并不是一回事,而后者是巴菲特每年发布公司报告时必须要做的事情。
举例来说,为了尽快为自己营造可信赖感,他通常会在报告的前两页介绍自己犯的某个错误,或是公司在过去一年里出现的问题,并探讨它可能对公司的未来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巴菲特从不像其他公司年报里经常做的那样,埋藏、掩盖困难,或者大事化小,而是表明:第一,他充分认识到了公司的问题;第二,他完全愿意揭露问题。随之而来的优势是,等他接下来介绍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强大实力时,读者已被预先说服,对公司有了更深刻的信任。毕竟,这些信息的源头有着显而易见的可信度。 这种做法并非巴菲特说服军火库里的唯一武器。
2023年2月,他似乎需要一种超乎寻常影响力的东西,因为当时他要发出一封特别的致股东的信,纪念公司成立50周年,概括历年来的业绩,证明公司将来还会继续保持活力。50周年隐含了一点言外之意,外界对此表示关心颇有一段时间了,网上的评论更是一边倒地苛刻:创办公司已经50年,巴菲特和芒格显然不再年轻,两人都不应继续领导公司,公司的前景和股价都有可能就此下滑。读完评论,我深感困扰。我手里的股票在巴菲特和芒格管理期间翻了两番,可如果两人都由于年事已高离任,股票还能继续站在高位吗?是不是应该赶在他俩离开之前把股票卖了,拿走赚到的利润呢?
在信中,巴菲特正面谈到了这个问题,具体是在“伯克希尔的下一个50年”一节。他阐述了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成熟商业模式所带来的深远的积极后果,它几乎牢不可破的金融资产护城河,以及公司已经为下任CEO找到了“合适的人选”,待时机成熟就会走马上任。但从说服科学家的角度来看,我最受打动的是巴菲特在开始这最重要的一节之前所采用的先发影响力方法。他以自己典型的方式,正面迎击了潜在的弱点,重建人们对他的信赖感:“现在,让我们看看前进的道路。请记住,如果让我在50年前揣度未来会是怎样的情形,我一定错得离谱。”接着,他做了一件我从未见过,也从未听说他曾在公共场合做过的事情。他说:“请记住我上面的提醒,现在我再来告诉你,如果今天我的家人问及公司的未来,我会怎么回答。”
随之而来的是精心构建的论点,为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将来的经济健康做支撑:成熟的商业模式,金融资产护城河,对未来CEO的严格筛选。除去对这些优势部分进行可信的论述,巴菲特先发制人地做了一件我认为更具可信性的事情:他说,要像对待家人一样,把这些事情告诉我。基于我对他的认识,我相信这一说法。于是,我再也没有认真想过要把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票卖掉。
而巴菲特先生在这封信里视我为家人的那一刻,我的心就属于他了。 尽管这封致股东的信放在了年报的第24页,但或许是为了证明巴菲特对先发影响力价值的认可,他在报告的第1页,就建议股东们跳过其他所有内容,直接去读这封奠定框架的信。芒格同样在这次的年报里写了一封50周年的致股东的信。尽管他没有为自己的言论设定家人背景,但在预测公司将继续保持异常优秀的业绩之前,他也使用了提高信任感的手法,先描述了过去管理层所犯的某些失误。我会在第12章更详尽地探讨说服伦理这一主题,但在这一刻,我要这么说:我绝不认为芒格和巴菲特采用这种方法,是在耍滑头。相反,我认为这说明,哪怕是真正值得信赖的沟通者,也会明智地意识到通过先发制人、披露可信事实的做法获取信任,是大有必要的。
有趣的是,巴菲特这封纪念公司成立50周年的信迎来了如潮的好评,有一些评论甚至以“巴菲特写出了他有生以来最精彩的致股东的信”“不投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你就是个傻瓜”等为标题,但没有一个人提到巴菲特在论证中娴熟运用的家人框架。
【我的评论】“要像对待家人一样,把这些事情告诉大家”,这个简单的话非常关键地触动了认同感。一个人说自己热爱顾客,热爱孩子,也需要用这样的话语来讲述。
故事23:说服日本政府庇护犹太人
二战德国对犹太人大屠杀期间, 虽然杉原千亩的签证救下了数千犹太人,但日本当时正跟希特勒全面结盟,要维持双方关系的稳固,就必须支持希特勒的反犹主义。
随着轴心国“最终解决方案”的就绪,纳粹官员开始向东京施加压力,要求“解决”在日犹太人。这次会议之后,东京方面陆续收到了德国有关死亡集中营、医学实验和海上集体溺杀的提议。然而,尽管有可能损害日德关系,但从1942年初到战争结束,日本政府始终顶住了这些压力。为什么会这样呢?
老拉比和日本官员们有一次简短的回答。
他靠着深刻的洞察力,把犹太人和日本人并列在一起,而把纳粹孤立开来。通过暗示纳粹自称的“优越的”雅利安人种跟亚洲民族有着天然的不同,它把日本官员心中占主导地位的群体认同,从战时的临时同盟转到了与地区、遗传相关的亲近性上。这个回答对日本官员产生了强烈的影响。一阵沉默后,他们彼此商议,宣布休会。当他们返回时,最高军事长官站起身,向拉比们宣布了一个令人宽慰的好消息:“回去找你们的族人吧。告诉他们,我们会保证他们的安全与和平。在日本领土之内,你们无须担心。”
日后发生的一切也果真如此。
【我的评论】激发群体认同,这个影响力开关非常重要。求同存异,同是关键。
故事24:集体活动的影响力
一些积极的情感会通过庆祝活动定期表现出来,反过来,庆祝活动也助推了积极情感的高涨。在活动中,大家一起唱歌、游行、挥舞旗帜。
在活动中,每个人都会深刻地感受到了活动带来的影响:身体的活跃,情绪的昂扬,心理上的肯定。在这些经过严格编排、有力协调的团体活动中,她前所未有地体会到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概念。
沃辛斯卡教授形容自己参加活动的时候,总是会音量提高,血涌到脸上,眼睛闪闪发光。这些同步化的体验有着不可磨灭的本能色彩,从人类生存条件的角度来看,它们原始且重要。
所有人类社会都发展出了协同一致的方式,齐声或同步唱歌、游行、举行仪式、吟诵、祈祷和舞蹈。更重要的是,从史前时代开始他们就在这么做了,比如新石器时代和红铜时代的岩画、洞穴壁画等常常表现集体舞蹈。行为科学的记录同样清晰地解释了其中的原因。人们统一行动时,就真的统一了。集体联盟的合力感非常符合社会的利益,由此带来了通常只跟小家庭单位挂钩的高度忠诚和自我牺牲精神。
【我的评论】统一的行动,统一的姿势,也就能影响思维的统一。
故事25:纠正群体内外偏好的方法
科学家进行了一项实验:白人受试者观看7段视频片段,内容是黑人从玻璃杯里喝了一口水,接着把玻璃杯放在桌子上。一些受试者只观看剪辑片段和片中动作,其余受试者则要模仿视频片段,以完全一致的动作从摆在眼前的玻璃杯里喝一口水。
稍后,受试者接受检验,测量其隐性的种族偏好,只看了黑人演员视频的受试者对白人表现出典型偏好,而曾跟那些黑人演员同步行动的受试者没有表现出这种偏好。
可见,做同样的动作是一种纠正群体内外偏好的方法,可以在某些具体情境,如工作面试、销售电话、初次会面中发挥作用。
【我的评论】这个特别有意思,抵消偏好的方法是做同样的事情。
故事26:《纽约时报》的第一热文:产生情感亲密性方法
2023年初,《纽约时报》上的一篇文章成了《纽约时报》有史以来阅读量最大的文章之一。文章的标题是《想爱上一个人,请这么做》,作者是曼迪·莱恩·卡特伦(Mandy Len Catron),她声称发现了一种产生强烈的情感亲密性和爱情社会关系的有效途径,只需45分钟。她说,这种方法很管用,因为她亲身验证过。
他揭示了互惠交换是怎样将参与交换的双方结合在一起的,进而解释了这种顺从的意愿。他们采用了一种特别的交换,其作用强大得足以令人们彼此相爱。这种交换就是个人自我表露。
整个过程并不复杂:参与者两人结为一组,向彼此提出问题,听到问题的人先回答,之后提问者自己也做出回答。问题共有36道,要参与者逐步透露自己的个人信息,反过来说,两名参与者也将一步步地了解到更多有关对方的信息。最开始,问题是这样的:“在你看来,完美的一天是什么样的?”而后来的问题则可能是这样的:“你在友谊中最看重的是什么?”接近尾声时的问题是:“家人里谁去世会让你最不安?”关系的深化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
整个过程在45分钟之内带来了无可比拟的情感亲密和人际联盟,尤其这还是在情感真空的实验室环境里,互相搭档的都是陌生人。而且,实验的结果更让人意想不到。按伊莱恩·阿伦在一次采访中所说,自此以后,数百次应用这一方法的研究都证实了它的效果,一些参与者事后甚至结婚了。
阿伦博士还介绍了这种方法神奇效力的两个关键。首先,问题在个人信息表露的强度上逐渐提升。所以,参与者在回答的时候,越来越信任地向对方敞开心扉,这种信任感,在关系亲密的伴侣里极具代表性。其次,参与者是一起这么做的,也就是说,他们协调地、有来有往地提问和回答,互动始终保持同步。
【我的评论】互相提问,挖掘对方的信息,这种信任感就不断地建立。阿里巴巴的新员工破冰也是类似的原理。
故事27:增加预约好医生的按时就诊率
患者预约好了医生却没及时现身就诊,不光带来了很大的不便,还会浪费医疗保健系统的大笔开支。为减少患者不按时就诊的现象,标准的做法是在预约前一天给患者打电话加以提醒。
电话提醒减少了3.5%的缺诊情况。但拨打提醒电话需要投入时间和金钱,而且还不见得总能达到目标。
还有一种做法妙用了承诺的力量。
一般情况下,患者看完病之后预约下一次就诊时间的情形:接待员在就诊卡上写好下一次就诊的时间和日期,递给患者。
但如果让患者自己填写卡片,这一主动步骤就能让他们投入更多的承诺,按时就诊。
英国诊所的一项研究尝试了这种无须花钱的做法,结果患者不露面的情况下降了18%。
【我的评论】自己写下的承诺更容易遵守。
故事28:问卷调查上的国旗
2008年,美国即将进行总统选举,两位候选人分别是巴拉克·奥巴马和约翰·麦凯恩。大选前不久,有人在各州调查了当地居民的政治态度和信念。
有一半的受访者开始回答问题时,在调查问卷的左上角看到了美国国旗;另一半则没看到国旗。这种微妙的设计能让受访者更偏向麦凯恩的共和党及其偏保守的政治观点。
此外,研究人员在选举之后再次调查受访者,发现那些在选举前填写了有国旗问卷的人,投票给麦凯恩的概率明显高于其他受访者。最后,或许也最为突出的是,选举整整8个月之后,在问卷调查时接触到国旗的受访者的立场、信念和判断仍然更偏向共和党。
这么持久而重大的效果,真的是短短一次操作造成的吗?对上述结果的解释事关多种心理过程。首先是先发影响力的适当性。受访者看到了美国国旗,在意识上切入了共和党思维;事实上,根据调查人员所做的先导研究,在2008年,美国人是把国旗和共和党立场联系在一起的。
【我的评论】发现国旗的联系是很关键的一步,然后就可以作为锚点来影响了。
故事29:标语牌促进了医生洗手
美国一家医院发现,不管怎么强烈建议医生在检查每一名患者之前都要洗手,大多数医生洗手的次数也不到规定的一半;而且,各种针对这一问题的干预措施都没有效果。
因为忽视洗手,医生和患者都要承担更大的感染风险。
如果能让医生在进诊室之前注意到两种强大动机中的一种,他们就会做得更好。这两种动机分别是对个人的考量和对患者的关心。
为了将医生的注意力引导到个人考量上,研究人员在部分诊室的清洁用品前放置了标语牌,写着“手部卫生能保护你免于感染疾病”。
为了将医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对患者的关心上,研究人员在另一些诊室的清洁用品上放置了不同的标语牌,写着“手部卫生能保护患者免于感染疾病”。
虽然这里只有一个词的区别,但两类标语的效果却差异极大。提醒医生保护自己的标语,对医生是否使用清洁用品没有作用。但提醒医生保护患者,却将清洁用品的使用率提高了45%。
这些结果为两个相关问题提供了重要信息。
首先,虽然其他许多干预措施未能减少医生忘记洗手的概率,但仅仅是把医生的初始注意力引导到洗手与保护患者这一关联上,就带来了明显的改善。当然,在未能发挥作用的其他种种干预措施下,医生虽然没有洗手,但同样是深刻地关心着患者的福利的。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前后区别呢?在此前的干预措施中,没有东西将医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洗手与保护患者的联系上,将之提升到最高的地位,超越环境中的其他特点,如患者的样貌、护士说了些什么、病例上说了些什么,等等。总之,只需要一道明显的标志,在医生一进门时就提醒他们注意洗手与保护患者的联系,就能改变医生的行为。
【我的评论】提醒他们注意洗手与保护患者的联系是关键。这是医生更关心的点。
本书是很引入深思的一本书,每个故事背后都有道理,我们需要掌握这些先发的信息传递模式,才能放大影响力。
原创作者/公号:乐读研习社
本站根据CC0协议授权转发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联系:[运营的小事]编辑
本文由一点点星座于2023-06-30发表在帝神算命网,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s://www.35689.com/shengxiao/95.html